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,得知吴王僚正筹备发动对楚国的战争,于是他便开始四处寻找机会,希望能够在吴国获得一个官职,借此协助吴王伐楚。经过一番奔走,伍子胥找到了公子光,希望通过他来获得引荐。
公子光了解伍子胥乃是有大才之人,便稍作试探,问他是否愿意效力于自己。伍子胥则笑着巧妙地转移话题,没有直接答复。公子光心中明白,自己在吴国的地位不及吴王僚重要,但他也不愿与伍子胥为敌,于是还是帮他向吴王僚引荐了。
伍子胥才华横溢,且正好从楚国逃出,堪称吴王伐楚的绝佳助手,因此他迅速获得了重用。获重用后,伍子胥也开始回报吴王僚,希望他能派遣公子光出征楚国。果然,公子光初次领军便取得了显著胜利。
展开剩余72%公子光凯旋归来后,伍子胥继续进言:“如今楚国已经衰弱,若派公子光统领大军,必能一举灭楚。”但公子光却反对此议,他认为目前小规模的冲突尚可,然而灭国之战绝不可轻启,因为两国若消耗过大,最终受损最多的必定是吴国。
吴王僚听后觉得公子光有理,便安抚伍子胥,称时机尚未成熟,灭楚大业终将实现,希望他暂时忍耐。通过公子光的劝说,伍子胥渐渐看清了局势:公子光反对大战,是因为他心存王位野心,吴国内部矛盾逐渐显现。
若想借吴国力量报仇,就得先明确阵营。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一名刺客专诸,随后辞去官职,隐居乡间务农。此事的原因历来争议纷纷,难以完全解释。
按理说,追随吴王僚最为有利。吴王僚是吴国的实际掌权者,主张强硬对楚,且并无昏庸迹象,唯有在其麾下,伍子胥的利益才能最大化。可结果却是,伍子胥站到了公子光这一边。
因此有人推测,伍子胥是通过公子光的引荐才进入吴王僚身边,暗中早与公子光勾结,成为其在吴王僚身边的“内应”。这种说法虽有依据,但在伍子胥抵达吴国前,并无任何迹象显示他与公子光有联系。进入吴国后不久,他便成为吴王僚的重要重臣,足见两人并非深交。
而伍子胥最终选择支持公子光,放弃对吴王僚的效忠,显示他是一位精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枭雄。后来他被迫自杀,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因愚忠而亡,但他抛弃吴王僚的做法明显不符愚忠之人形象。
公子光在吴王僚面前反对进攻楚国,伍子胥推荐专诸给公子光,实际上是两位智者的暗中默契,认定对方才是未来能帮助自己的人。吴王僚虽然主张攻楚,但限于谋取利益,并无彻底灭楚的意图,伍子胥显然不满足于此。
公子光的反对表面是畏惧楚国,实则点醒伍子胥:若想灭掉强大的楚国,必须先解决内部问题,而自己正有此雄心。不久后,吴王僚派其子率嫡系军队对楚发动行动,正是专诸趁此时机刺杀了吴王僚,公子光随后继承王位,即后来的吴王阖闾。
阖闾登基后立刻兑现诺言,将伍子胥纳入权力核心。伍子胥也不负重托,积极治理国家,使吴国逐渐展现出强国的气息。然而,与楚国相比,吴国依然实力不足。
即便是晋、秦、齐三大强国,虽能与楚国抗衡,但均未曾对楚国造成根本性打击,而伍子胥的理想则是彻底灭掉楚国。阖闾一直支持伍子胥,但也提醒他必须认清现实:击败楚国不难,灭国却非常艰难,必须耐心等待良机。
伍子胥对此表示认可,并希望吴国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创造机会,阖闾对此态度表示赞同。具体事件虽复杂繁多,比如接纳伯嚭等人,但最关键的还是与晋国的战略合作。
伍子胥认为,只要晋国能持续压制楚国,牵制其北方重心,吴国便能抓住机会,从楚国薄弱的侧翼发动突袭。届时,晋国再派兵南下,两路夹击,楚国必将覆灭!
伍子胥的战略极具远见,后来历史发展大致遵循此路线。但遗憾的是,吴晋两国运气不济,本寄望于一举灭楚的军事行动,最终因一连串的阴差阳错,变成了冒险性的军事尝试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