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我晚上痒得翻来覆去,抓又不敢抓,白天坐办公室也总走神,这到底是怎么了?”门诊里,28岁的林女士红着眼眶描述症状,内裤上残留的豆腐渣样分泌物,让她连社交都变得小心翼翼。其实,林女士遭遇的正是霉菌性阴道炎——一种因假丝酵母菌过度繁殖引发的炎症,也是育龄女性最易遭遇的“私密困扰”之一,但很多人却因误解陷入“越治越痒”的误区。
一、认清它:不是所有“痒”都一样,这3个信号是关键 霉菌性阴道炎的“痒”很有特点,常和其他炎症区分开: 1. 瘙痒“定时发作”:多在夜间加重,痒感剧烈时甚至影响睡眠,不同于细菌性炎症的轻微不适感; 2. 分泌物像“豆腐渣”:白带常呈白色块状或凝乳状,无明显异味,这和滴虫性阴道炎的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有明显区别; 3. 伴随“灼痛”感:排尿或同房时,私密部位会有灼热或刺痛感,部分人还会出现外阴红肿,这是黏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。 需要注意的是,约10%的女性可能“无症状感染”,仅在体检时发现假丝酵母菌,这种情况无需过度治疗,但若出现上述症状,需及时干预,避免炎症反复。
展开剩余65%二、揪出诱因:这些“日常习惯”可能在“养菌” 假丝酵母菌本是阴道内正常菌群,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“作乱”,以下习惯最易成为“帮凶”:
“闷坏”私密环境: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、久坐不动,会让私密部位处于闷热潮湿状态,假丝酵母菌喜欢在湿度>60%的环境中繁殖,就像给细菌“搭了温床”; 滥用“清洁神器”:频繁用碱性洗液冲洗阴道,会破坏阴道弱酸性(pH3.8-4.5)环境,原本抑制假丝酵母菌的乳酸杆菌减少,细菌自然趁机繁殖;
免疫力“掉线”:熬夜、过度节食、长期焦虑,或感冒时滥用抗生素,都会让身体免疫力下降——抗生素不仅杀有害菌,也会“误伤”有益的乳酸杆菌,间接给假丝酵母菌“腾空间”。
三、科学解“痒”:别乱涂药膏,这样做更有效 很多人痒得难受时会自行买药膏涂抹,反而让症状反复,正确的应对要分三步: 1. 先做“精准检查”:到正规医院(如北京大望路中西医结合医院)做白带常规检查,明确是否为假丝酵母菌感染,排除混合感染(约15%患者会合并其他炎症),避免盲目用药; 2. 遵医嘱“控菌”:治疗以“抑制真菌繁殖、恢复菌群平衡”为核心,医生可能会建议局部使用温和的抗真菌制剂(避免自行购买含激素的药膏),或通过阴道益生菌补充剂,帮助乳酸杆菌恢复数量; 3. 缓解痒感有“巧劲”:瘙痒难忍时,可用37℃左右的温水轻轻清洗外阴,用干净毛巾蘸干(避免摩擦),穿宽松的棉质内裤,暂时避免同房和辛辣刺激食物,减少黏膜刺激。
北京大望路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医生温馨提示您预防复发:把“痒”挡在生活之外
霉菌性阴道炎复发率高达50%,做好这3点能大幅降低风险: 衣物“选对不选错”:优先穿棉质、透气的内裤,洗后放在阳光下晾晒(紫外线能杀菌),避免和袜子、外衣混洗; 免疫力“常在线”:每天保证7-8小时睡眠,每周3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(如瑜伽、快走),饮食中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(如橙子、西兰花),增强身体抵抗力; 定期“自查”:若曾患过霉菌性阴道炎,可在经期后、熬夜后多留意分泌物变化,一旦出现轻微痒感,及时调整生活习惯,必要时提前咨询医生,避免炎症加重。 其实,霉菌性阴道炎并不可怕,它更像是身体发出的“健康提醒”——提醒我们关注私密环境与免疫力平衡。只要找对原因、科学应对,就能摆脱“痒”的困扰,重新找回舒适的日常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